requestId:68237b68e11679.57468464.
“走出疑古時代”及其爭論——以李學勤的相關學術貢獻為中間
作者:丁四新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布,原載《李學勤師長教師90誕辰座談會紀念文集》清華年夜學出書社2024年12月
摘要:1992年至2012年,中國古典學術界和國際漢學界就中國傳統古書古史問題掀起了一股反思和批評的思潮,并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時間較長的學術爭論。李學勤的“走出疑古時代”說包含倡導“走出疑古時代”和“走進釋古時代”兩個層面,后者在論辯的過程中被突顯出來。“走出疑古時代”的口號體現了當代中國古典學術運動和中國人文明心態的一次嚴重轉向。劉起釪、池田知久等人對于“疑古主義”的捍衛和對于“走出疑古時代”說的批駁,有助于“走出疑古時代”說之內涵的廓清及此一學術口號的傳播。古史辨派所高揚的疑古精力及作為其理論支撐的懷疑感性,依然值得確定和堅持;不過,新釋古派所批評的是絕對的疑古以及對于懷疑感性的濫用。從精力實質上來看,新釋古主義是以王國維的“證古”說為其主脈和正脈的,但它也與馮友蘭的舊“釋古”說具有抽象繼承的關系。
關鍵詞:走出疑古時代;釋古;證古;李學勤
出土簡帛文獻的嚴重價值之一,是給相關學界帶來了觀念上的反動和方式論上的巨變,此中李學勤師長教師提出的“走出疑古時代”說極其凸起和主要。回顧歷史,李師長教師之所以能夠提出“走出疑古時代”這一學說,是因為1942年以來中國出土了大批先秦秦漢時期的簡帛文獻。若沒有這些古書古籍的大批發現,那么他是不成能提出這一口號的。而“走出疑古時代”這一口號的提出,在近三十年里發揮了正面的引導感化,激勵了眾多學者走出疑古時代,部門學者甚至反戈一擊,積極撰文批評了古史辨派的基礎觀念、做法和眾多論點。可以確定,“走出疑古時代”已成為近四十年來當代中國學術界、國際漢學界最具包養軟體價值和影響力的觀念和口號之一。本文將以李學勤師長教師的相關學說為中間,梳理“走出疑古時代”說甜心寶貝包養網及其爭論,評論和指明其學術價值和意義地點。
一、李學勤的“走出疑古時代”說
1992年至2012年,中國古典學術界和國際漢學界就中國傳統古書、古史問題掀起了一股反思和批評古史辨派的思潮包養網比較,并由此拉開了一場聲勢較年夜台灣包養且持續時間較長的學術爭論。這一思潮,據筆者的懂得,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李學勤師長教師提出了“走出疑古時代”說,第二階段是“疑古”捍衛派和“疑古”走出派的彼此批評與爭論。1992年,《中國文明》第七期發表了李師長教師的一份發言收拾稿——《走出“疑古時代”》一文。這篇包養一個月價錢發言收拾稿的標題很鋒利。現包養網ppt在看來,“走出疑古時代”這一口號的正式提出,即應當是此次學術反思運動的起點。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簡》一書由文物出書社出書。郭店簡包養情婦的出書是此次學術反思運動的關鍵節點之一,起到了催化感化,許多學者由此獲得思惟年夜束縛,開始意識到古史辨派提出的許多觀點未必是正確的,其基礎觀念也遭到了廣泛的懷疑。與此同時,在“走出疑古時代”說的思惟擴展和震蕩過程中,不成防止地,眾多“疑古”的捍衛者即覺得相當憤懣和郁悶,他們很快對李學勤師長教師及其跟隨者展開了阻擊和反批評。
2012年,楊慶中等編輯的《疑古、出土文獻與古史重建》和梁濤等編輯的《出土文獻與古書的反思》出書。【1】筆者認為,這兩部書的出書即年夜體上標志著這次學術反思運動的結束。《走出“疑古時代”》是一篇劃時代的文獻,此文后來作為導論支出李學勤的《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年夜學出書社,1994年1版,1997年2版)一書中,書題即用此篇文章的篇題。由此可見,李師長教師對于這篇文章是非常重視的。這篇發言收拾稿共分六節,分別是:一,話題:考古與思惟文明研討;二,兩種考古證據;三,現代學術史的再認識;四,古書新證(甲骨金文);五,古書新證(簡牘帛書);六,結語:走出“疑古”時代。此中最主要的幾段文字現摘錄如下:
我想大師都了解,把考古學的東西和歷史學的東西放在一路來研討,特別是把地下的東西和地上的傳世文獻放在一路來研討,從方式上講,是我們大師尊敬的王國維師長教師提出來的。王國維師長教師提出來二重證據法,即地下的與地上的彼此印證,這是很著名的。它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樹立奠基了基礎。有一點明天我們已經可以說,就是學術史生怕得重寫,還不僅是先秦和秦漢學術史的問題,而是整個學術史的問題。從晚清以來的疑古思潮基礎上是進步的,從思惟來說是沖決網羅,有很年夜的進步意義,是要確定的。因為它把當時古史上的偶像一腳全都踢翻了,經書也沒有權威性了,起了思惟束縛的感化,當然很好。可是它也有反作用,在明天不克不及不服心而論,它對古書搞了良多“冤假錯案”。馮友蘭師長教師曾短期包養講到一個“三階段”說,即“信古—疑古—釋古”……我想說的是,咱們明天的學術界,有些處所還沒有從“疑古”的階段脫離出來,不克不及擺脫一些舊的觀點的束縛。在現在的條件下,我看走出“疑古”的時代,不單是需要的,並且也是能夠的了。我們要講理論,也要講方式。我們把文獻研討和考古研討結合起來,這是“疑古”時代所不克不及做到的。充足運用這樣的方式,將能開拓出現代包養平台歷史、文明研討的新局勢,對整個中國現代文明作出從頭估價。【2】
歸納起來,李師長教師的觀點是:其一,走出疑古時代,同時走進釋古時代;其二,重寫學術史,不僅要重寫包養管道先秦、秦漢學術史,並且要包養dcard重寫整個中國學術史;其三,對整個中國現代文明作出從頭估價;其四,晚清以來的疑古思潮雖包養心得然具有思惟進步的意義,可是它對古書搞了良多“冤假錯案”;其五,應當繼承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及其古史新證的精力。這五點構成了一個思惟系統,極好地展現了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說的重要內容及其個人的學術大志。此中前三點是目標,后兩點是方式和手腕。而在前三點中,第一點無疑又最惹人進勝。
在此基礎上,李學勤師長教師后來又提出了“明天我們應該對古書進行第二次年夜反思”的說法,這一說法其實是對于上述第一點的推演。他說:“比來這些年,學術界很是留意新出土的戰國秦漢時期的簡帛書籍。大批發現的這種真正的‘珍本秘笈’,使我們有能夠對過往古書辨偽的結果進行客觀的檢驗。事實證明,辨偽任務中形成的一些‘冤假錯案’,有需要予以平反。更主要的是,通過收拾、研討出土佚籍,能夠進一個步驟清楚古書在歷史上是怎樣構成的。我們還體會包養網車馬費到,漢晉時期的學者收拾、傳流先秦古書,會碰著怎樣復雜的問題,作出多么艱辛的盡力,后人所不滿意的種種缺點和掉誤又是若何形成的。我曾經說過,‘疑古思潮是對古書的一次年夜反思,明天我們應該擺脫疑古的若干局限,對古書進行第二次年夜反思。’【3】這就是我年夜膽提出‘走出疑古時代’的緣由。”【4】
所謂“第二次年夜反思”,是針對第一次古書年夜反思,即疑古思潮提出來的;其條件和基礎是大批新出土或新發現的戰國秦漢時期的簡帛書籍。由此可知,李師長教師恰是以出土簡帛文獻為基礎來校準其批評目標的,而這個批評的目標包含疑古思潮自己及其所制造的眾多“冤假錯案”。此中,批評疑古思潮所制造的眾多“冤假錯案”既是手腕又是目標,但很顯然,對于“疑古思潮”自己的批評及倡導“走出疑古時代”才是李學勤所說第二次學術年夜反思的最基礎目標。
1993年以來,簡牘古書古籍不斷出土,如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安年夜簡、王家嘴簡、夏家臺簡、岳麓秦簡、北年夜秦漢簡、老官山漢簡、海昏漢簡等,蔚為壯觀。這些出包養女人土資料進一個步驟證明了李師長教師上述觀點的正確性,“走出疑古時代”不單完整合適實際,並且極富膽識。關于李學勤師長教師“走出疑古時代”說的來龍往脈及其體系,已有多位學者做了梳理,散見于多篇文章,楊春梅的《往向堪憂的中國古典學——“走出疑古時代”述評》一文即梳理得很細致、很系統【5】,可以參看。與池田知久認為顧頡剛“是一位思惟史家”分歧【6】,據筆者陋見,李學勤雖然在學術上同樣極富見識,但更多地是一位歷史學家和古典學家。無須諱言,李師長教師同時是一位中華傳統文明及其內在精力的崇奉者和捍衛者。現在看來,盡管李師長教師對于顧頡剛等人的批評難免有時鋒利,可是從總體上來看,他的批評還是相當客觀的,年夜體上合適出土簡帛文獻所反應的歷史實際。
二、相關爭論
在1992年至1998年間,劉起釪等人批評了李學勤的“走出疑古時代”說。在《關于“走出疑古時代”問題》一文中,劉師長教師極力捍衛了顧頡剛及古史辨派的觀念、觀點和做法。【7】且在那數年里,李學勤師長教師似乎遭到了圍攻。不過,隨著1998年郭店竹簡的出書,此一情況很快獲得改變,支撐李師長教師觀點的人相繼撰文,參與論戰。由此,雙方的爭論進進劇烈化階段。此中,廖名春、郭沂、梁濤和謝維揚等人即明確表態和撰文,積極支撐李學勤師長教師的觀點;池田知久、曹峰、西山尚志、楊春梅和陳淳等人則批評李師長教師的“走出疑古時代”說,而捍衛顧頡剛及古史辨派的疑古觀念和觀點。順便指出,1990年月中后期,李學勤對劉起釪等人的批評有所回應,可以看出其議論和主張的重點已轉向了以“證古”說為基礎的新釋古主義。【8】
在《試論馮友蘭的“釋古”》等文中,廖名春除批評顧頡剛、池田知久等人的疑古說及其做法外,同時還高度評價了王國維的古書古史觀,并將其“古史新證”說歸納綜合為“證古”說。【9】需求指出,他對于馮友蘭“釋古”說的評價不高。廖師長教師所謂“證古”,便是以出土資料證明古書之相關歷史舊說的靠得住性。【10】包養一個月價錢郭沂寫作了《從“疑古”走向“正古”——試論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標的目的》一文,與廖氏分歧,他認為,王國維的“古史新證”或“二重證據法”屬于所謂“正古”說,此中“正”是“修改”,包括“補正”和“證明”兩義。在郭沂看來,“正古”便是“修改”傳統古史學。【11】在《二重證據法:疑古與釋古之間——以近年出土文獻研討為例》等文中,梁濤認為“二重證據法”不僅具有“證明”,並且具有“證偽”和“補正”的三重感化。他又認為顧頡剛的“層累說”和王國維的“素地說”,實際上“都只是道出真諦的一個方面”,是以二者有需要取長補短。在此基礎上,梁濤提出了“原型—意義流變說”,冀圖以此說來解決歷史敘事中的“素地”和“層累”之關系的問題。【12】
謝維揚重要從理論層面對疑古主義的古書古史觀作出了深刻批評,提出了“樹立公道的古史史料學概念”的說法。謝氏認為,傳統辨偽學存在三年夜缺點:一是用“以今比古”的方法來對待先秦古書,這是其“方式論上最致命的缺點”;二是層累的系統造偽說的古史史料觀,這是“對中國晚期文獻文本天生機理的很是主觀的想象”;三是傳統辨偽學整體上不勝利的事實,導致辨偽的主要性在未來古史史料學中會“年夜年夜減弱”。在此基礎上,他認為,人們應當“樹立公道的古史史料學概念”,并認為“樹立公道的古史史料學概念的焦點問題不是別的,而是對古書成書情況的再認識”。【13】此外,陳其泰也批評了古史辨派,指出其存在三項缺點:一是未能重視結合考古發現來考辨古史,致使“古史辨”在必定水平上變成“古書辨”;二是有的處所懷疑過頭,如對《左傳》和《周禮》的懷疑;三是在研討方式上存在不當之處,如過分應用“默證法”,抹殺晦氣于本身的證據,以及不愿辨別古史傳說和純粹神話的界線。【14】
與廖名春、郭沂、梁濤、謝維揚、陳其泰等人相對,別的一部門學者卻通過申言和論證“疑古”觀念的正當性,而試圖捍衛古史辨派的學術正當性及所謂學術功績。在《出土資料研討同樣需求“古史辨”派的科學精力——池田知久傳授訪談錄》一文中,池田知久即作了這般的闡發。他認為,學者要發揚古史辨派的“層累說”,不斷擴展其辨偽方式;要擴年夜懷疑的對象,包養ptt繼承許多古史辨派未竟的事業;要繼承“疑古”的科學精力。最后,關于出土資料研討與所謂疑古派科學精力兩者間的關系,池田知久說:“第一,出土資料研討并不克不及成為否認疑古思惟的來由,考古發現只會修改若干古史辨派的結論,而不克不及從最基礎上動搖其科學基礎。第二,從最基礎上講,“疑古”并不只是某一時代的產物,也不只是一時的思潮,而是一種貫通古今、不分國別的科學精力。出土資料研討也完整需求疑古派學者的研討方式和科學精力。第三,我們現在所做的出土資料研討其實也是疑古派所唱工作的一部門,是他們的任包養平台務在新時代的延長。我們必須沿著古史辨派所開辟的途徑繼續走下往,通過新的研討,對古史辨派的理論、方式和未竟的事業進行新的開拓。既然疑古學派的研討方式是繼承乾嘉考據學的、最具批評意識和科學精力的、最值得信賴的方式,那么我們又有什么來由要反對、要舍棄呢?”【15】可以說,池田知久的上述意見是今朝可見捍衛“疑古”、反擊“走出疑古”而發出的最強音。曹峰年夜體上批準池田知久的見解,但有所調和。【16】西包養違法山尚志根據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批評感性主義理論批評了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認為它不具有可證偽性,也因此它不具有科學性。【17】楊春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梅在周全梳理李學勤相關說法的基礎上,對“走出疑古時代”說作了必定的批評。【18】陳淳則在區分考古學和歷史學的基礎上,批評李氏的“走出疑古時代”說試圖將前者作為后者之附庸,并認為包養感情“疑古辨偽的意義被人決心貶低”了。【19】
順便指出,裘錫圭師長教師也在必定水平上參與了這場爭論,他的立場依違于兩派之間。不過,單純從古書問題來看,他的觀點更接近于李學勤的說法,同樣認為疑古派在中國古書問題上搞了許多“冤假錯案”。【20】在國際漢學界,ja包養合約pan(日本)學者深度參與了“疑古”與“走出疑古”的爭論。據其態度,他們年夜體上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以池田知久為代表的“疑古”捍衛派或“走出疑古”的批評派,一類是以谷中信一為代表的無可何如派,一類是以淺野裕一為代表的“疑古”批評派和“走出疑古”的支撐派。【21】第一類又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一種對于“走出疑古時代”說采取積極抵禦的態度,他們屬于少數,對于上述李說作了直接批評;另一種對于“走出疑古時代”說采撤消極抵禦的態度,他們屬于年夜多數,對于上述李說及簡帛資料的不斷出土堅持故作鎮靜的緘默,但黑暗依然堅持“顧頡剛—津田擺佈吉”一系的疑古觀點。與japan(日本)漢學界相對的是,歐美漢學界雖然對出土簡帛文獻堅持了頗為濃厚的學術興趣,可是與中國學界業已構成的“走出疑古”風氣堅持距離,在很年夜水平上依然堅持“顧頡剛—葛瑞漢(A. C. Graham)”一系的疑古觀點。應該說,在這一點上,歐美漢學界的認識實際上落后于japan(日本)漢學界。而japan(日本)漢學界和歐美漢學界的這種差異,包養俱樂部大要緣于兩者融進“中國古典學術”的水平及其漢學特征分歧。
三、結語
研討出土簡帛文獻及其相關問題,會給學者帶來學術觀念和方式上的檢查。迄今,最值得留意的是李學勤師長教師提出的“走出疑古時代”說。從條件看,出土簡帛文獻無疑是李學勤提出其“走出疑古時代”說的資料基礎。假如沒有眾多簡帛資料的出土或發現,那么李師長教師是不成能提出這一切中時弊和時代精力的學術觀點的。不僅這般,“走出疑古時代”說還擊中了現當代中國學術的一個關鍵痛點,引發了疑古派和“走出疑古”派的劇烈爭論。應當說,“走出疑古時代”的口號體現了當代中國古典學術運動(包含古史古書、現代文明和現代思惟等方面)及中國人文明心態的一次嚴重轉向。從實踐來看,當代漢語世界的出土簡帛文獻研討幾乎都是在此一觀念的指導下展開的。不過,筆者認為,劉起釪、池田知久等學者起而捍衛“疑古主義”和批評“走出疑古時代”說,這不單有其必定性,並且有其需要性,這便是說,相關批評實際上有助于“走出疑古時代”說之內涵的廓清。
不僅這般,通過雙方的辯論,“走出疑古時代”的口號事實上被傳播得愈來愈廣,且愈來愈深刻人心。與此相對,疑古派的捍衛者面對出土簡帛資料的不斷質證及其辨偽結論的不斷傾圮,而一向處于守勢和不斷退卻的逆境中。同時,通過辯論,雙包養意思方的一些誤會可以打消。古史辨派所高揚的疑古精力及作為其理論支撐的懷疑感性都是值得確定和堅持的,這一點也是“疑古派”的捍衛者們一向在不斷自我剖明和辯護的東西。不過,需求指出,以李學勤師長教師為代表的新釋古派其實沒有否認此一感性和此一學術精力,他們所批評的是疑古主義,即所謂絕對的疑古,以及對于懷疑感性的濫用。所謂釋古,既非信古,亦非疑古。新釋古主義雖然來源于馮友蘭師長教師的相關說法,但卻是對于馮師長教師相關主張的反思,從精力實質上來看,新釋古主義是以王國維的證古說為其主脈和正源的。以李師長教師為代表的新釋古派所反思和批評的對象無疑重要是泛濫于二十世紀中國的疑古思潮,但也包含那些打著“釋古”旗號的馮友蘭式疑古活動。【22】
順便指出,廖名春所謂“證古”說和郭沂所謂“正古”說對馮友蘭、李學勤師長教師的“釋古”說都存在一些誤會。誠然,李師長教師有其本身的學術尋求和學術目標,並且他有些推斷未必正確,此無須諱言,可是在方式論上他力圖做到客觀平允,如實闡明先秦古書古史之本相,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他有一個愿景,即從頭評估中國現代文明的價值,這本無可厚責,但今朝看來,這只能期之于未來。在審查和懂得史料問題上,“信任”甜心花園和“懷疑”其實是一對孿生姊妹,既需求“信古”,也需求“疑古”,即便是疑古派的疑古在其背后也包括著對“疑古”自己的確信。是以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應當若何做到適中,使“信任”和“懷疑”兩者達到恰到好處的田地。還需求指出,從抽象繼承的角度來看,李學勤的新“釋古”說與馮友蘭的舊“釋古”說無疑存在繼承關系,二說都試圖在相應的歷史條件下給“信古”和“疑古”劃定邊界,可是馮氏的舊“釋古”說其實黑暗有興趣支撐和共同疑古派的說法,這是我們明天特別需求留意的。
注釋:
【1】楊慶中、廖娟編:《疑古、出土文獻與古史重建》,桂林:漓江出書社,2012年;梁濤、白立超編:《出土文獻與古書的反思》,桂林:漓江出書社,2012年。
【2】李學勤:《導論:走出疑古時代——在一次學術座談會上的發言》,李學勤:《走台灣包養出疑古時代(修訂本)》,沈陽:遼寧年夜學出書社,1997年,第3、9、9、19、19頁。
【3】李學勤:《對古書的反思》,復旦年夜學歷史系編:《中國傳統文明的再估計——首屆國際中國文明學術研討會(一九八六年)文集》,上海:上海國民出書社,1987年。——李學勤原注。【4】李學勤:《談“信古、疑古、釋古”》,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第347—348頁。李文原載《原道》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書社,1994年,第303—310頁。
【5】楊春梅:《往向堪憂的中國古典學——“走出疑古時代”述評》,《文史哲》2006年第2期,第5—25頁。
【6】池田知久、西山尚志:《出土資料研討同樣需包養甜心網求“古史辨”派的科學精力——池田知久傳授訪談錄》,《文史哲》2006年第4期,第21—30頁。
【7】劉起釪:《關于“走出疑古時代”問題》,《傳統文明與現代化》1995年第4期,第22—28頁。
【8】李學勤:《對〈走出疑古時代〉的幾點說法》,《傳統文明與現代化》1995年第6期;《疑古思潮與古史重構》,《中國文明研討》1999年第1期;《簡帛書籍的發現及其影響》,《文物》1999年第10期。
【9】“古史新證”是王國維于1920年月針對當時疑古思潮的泛濫而提出來的主要學說,“二重證據法”是其基礎方式。參見王國維:《古史新證》,謝維揚、房鑫良主編:《王國維選集》第十一卷,杭州:浙江教導出包養一個月書社,2009年,第239—282頁。
【10】廖名春:《試論馮友蘭的“釋古”》,陳明、朱漢平易近主編:《原道》第六輯,貴陽:貴州國民出書社,2000年,第287—304頁。此外,他還發表了《試論古史辨運動興起的思惟來源》(陳明主編:《原道》第四輯,上海:學林出書社,1998年,第110-129頁)和《論六經并稱的時代兼及疑古說的方式論問題》(《孔子研討》2000年第1期,第47—58頁)等文,可以參看。
【11】郭沂:《從“疑古”走向“正古”包養軟體——試論中國古典學的發展標的目的》,《孔子研討》2002年第4期,第80—88頁。
【12】梁濤:《二重證據法:疑古與釋古之間——以近年出土文獻研討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第151—162頁。此外,梁濤還發表了《疑古、釋古與重寫思惟史》(《二十一世紀》總第87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