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b1e49f09dc75.53438826.
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 題:世紀戰“疫”的中國答卷
新華社記者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即將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通過視頻連線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近三年來,我們對新冠疫情嚴格實行“乙類甲管”,是正確的選擇,經受住了多輪病毒變異的沖擊,最大限度降低了重癥率和病亡率,有力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為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實施“乙類乙管”贏得了寶貴時間。
這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
三年前,大疫突襲。2020年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防與放、義與利、危與機,發展與安全、一域與全局、國內與國際,對一個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而言,三年來,世紀戰“疫”的每一步抉擇,都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和勇氣。
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國經歷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
因時因勢不斷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汽車機油芯措施——中國經受住了一次次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
盡己所能助力各國抗擊疫情——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面對世紀疫情的跌宕反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4億多中國人民眾志成城、上下一心凝聚起磅礴力量,有效處置100多起聚集性疫情,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了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1000多個日日夜夜,最艱難的時刻,我們挺了過來!歷史銘刻下非凡的中國抗疫答卷。
2022年7月12日,游客在夜間游覽云南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場并選購鮮花。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堅定不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3年1月1日上午,新的一年,迎來新的希望。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產科內,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呱呱墜地。從社區到醫院,所有人同心協力,確保感染新冠病毒的高危產婦順利分娩,守住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
過往的努力與堅持,正是開啟新階段的序章。
“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們戰勝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每個人都不容易”。習近平總書記發表2023年新年賀詞時的溫暖話語直抵人心。
猶記得三年前的那一幕: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南海懷仁堂。習近平總書記表情凝重:“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
彼時,大疫突襲,洶涌而來。
在這場大考中,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選擇汽車零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中國聲音明確而響亮。
“盡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眾被感染,盡Skoda零件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面對疫情之險,這是我們的選擇。
德系車零件2020年1月23日,因生命之重,“九省通衢”的武漢毅然“暫停”。
隔一座城,護一國人。為防止病毒蔓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果斷決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共汽車零件進口商中央政治局召開數十次會議研究決策,領導組織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大會戰。
呵護好14億多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就是比天還大的事。
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刻,2020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前往武漢,一席話溫暖而堅定:“黨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慮盡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眾被感染,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這是舉世震撼的八方馳援。4.26萬名白衣戰士逆行出征,多地重癥救治專業人員盡銳出戰,800余萬件防護服、超過7萬臺醫療救治設備緊急調度……
2020年2月17日拍攝的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這是生命至上的全力以赴。16座體育館、會展中心緊急改建方艙醫院,以非常時期的關鍵之舉,托起輕癥患者汽車空氣芯“應治盡治”的希望;十多位醫護人員圍著一個重癥病人轉,國家級專家聯合巡診;從出生30個小時的嬰兒到百歲老人,一個都不能少,一個也不放棄……
在病毒最兇猛的階段,中國有效保護14億多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疫情常態化防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賓士零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確定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動態清零”總方針。
2021年,德爾塔變異株帶來的疫情一度波及20余個省份。
中國立足快速和精準,快速檢測、快速流調、風險分類、封控管理、大規模轉運,有效處置30余起聚集性疫情。
有外媒評價,中國是全球唯一控制住德爾塔變異株傳播的國家。
奧密克戎變異株席卷全球,戰“疫”刻不容緩。
2022年3月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部署從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對疫情汽車零件報價延宕對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的威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旗幟鮮明。
中國成功處置多起聚集性疫情,打贏大上海保衛戰。
三年來,中國有效應對了五波疫情沖擊。在全球人類發展指數連續兩年出現下降的情況下,中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提升了6位。
“在保護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面對百姓之憂,這是我們的選擇。
2023年1月4日,中國首個體外膜肺氧合治療(ECMO)產品獲批上市,讓人們回想起三年前那場爭分奪秒、跨境接臺北汽車零件力的緊急大馳援:
早一分鐘用上,就可能挽救更多生命!
歷時不到17小時,行程近萬公里,兩架飛機接力飛行,16臺ECMO從德國法蘭克福經北京運抵武漢;從中央到地方,全國緊急調配近80臺ECMO直奔武漢。
從生命救治到生活保障,點點滴滴竭盡所能,因為“人民”二字重若千鈞。
從武漢人喜歡的“活魚”,到上海人的當家菜“上海青”,一件件小事,是心系人民、為民著想的縮影。
戰“疫”,既有一家一戶的小賬本,也有事關國家發展的大賬本。
集中收治的新冠患者治療費用由國家承擔;加強疫苗、檢測試劑和藥物研發等科技攻關;全民免費接種疫苗,新冠治療藥物納入醫保……
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目前,全人群新冠疫苗全程接種率超過90%;全國社區醫院超過2600家,村衛生室近60萬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近百萬個。
“要全力做好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服務保障”——面對決策之艱,這是我們的選擇。
“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事關千家萬戶,是最基本的民生。
2020年初,流動的中國按下“暫停鍵”。面對嚴峻形勢,人口大國水不停、電不停、供暖不停、通信不停、物資供應不斷,社會秩序不亂。
2021年秋,疫情突襲內蒙古額濟納旗,這個“面積比省大,人口比縣少”的地方,滯留近萬名游客。
居家抗疫、風險分類……一系列精準防控措施迅速落地,保障游客安置返程,上百名確診病例得到有效治療。
在病毒猖獗時期,中國頂住了一輪又一輪疫情沖擊,最大程度降低了新冠病毒感染造成的重癥率和病亡率。
當病毒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減弱,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減輕時,中國新冠疫情防控主動作出一系列重大調整。
“解決好人民群眾實際困難,盡力維水箱精護正常生產工作秩序”,2022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
從“二十條”到“新十條”再到“乙類乙管”,防控重心已經從防感染轉移到醫療救治上來,重點是保健康、防重癥。我們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最大限度護佑人民生命健康,減少疫情對人們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是中國三年抗疫的不變遵循,是中國偉大抗疫斗爭的真實寫照,更是中國共產黨對14億多人民的莊嚴承諾。
因時因勢不斷優化完善防控措施
歲末年初,浙江湖州。依據基礎疾病、疫苗接種、感染后風險程度等,以紅、黃、綠三色,對全市52萬名65歲以上老年人進行分類。
根據疫情防控新任務,中國加速對1.9億65歲以上老年人開展分類分級健康服務。
面對世紀疫情,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奮戰中書寫下不凡答卷。
識變應變,始終掌握戰“疫”主動權——
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中國以寧可一段時間內經濟下滑甚至短期“停擺”,也要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的巨大勇氣,對湖北省和武漢市果斷采取史無前例的全面嚴格管控措施。
實施大規模公共衛生應對舉措,各省區市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延長春節假期,大專院校、中小學推遲開學,全國兩會推遲召開……中國果斷作出一系列決策。
經過3個月艱苦卓絕的斗爭,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取得了決定性成果,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積蔓延,有力改變了病毒傳播的危險進程。
2020年4月底,中國進入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
2020年夏天,局部地區出現聚集性疫情。2021年、2022年,全球經歷數波大流行,輸入病例讓國內疫情防控承受巨大壓力。
全面激活應急指揮體系,組建流調專家隊;從嚴從細強化重點環節和重點人員管理……與疫情對壘,要在關鍵要害處集中發力。
疫情“破防”多由境外輸入引發,中國精準完善口岸城市疫情防控機制:劃定緩沖區,實行差異化管理;一口岸一對策,實行非接觸式貨物交接模式……外防輸入“籬笆墻”不斷扎緊。
在一場場與病毒的遭遇戰中,立足抓早、抓小福斯零件、抓基礎,我們筑起一道道堅固防線,在常態化防控中有效減少了疫情發生。
面對前所未知的新型傳染性疾病,從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期間第一時間公布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到2023年1月印發第十版診療方案、第十版防控方案……疫情防控始終堅持穩中求進、走小步不停步。
與病毒較量,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
科學,是戰“疫”的治本之策。
“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斗爭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
新冠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要綜合多學科力量加快科研攻關,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力爭早日取得突破,盡快拿出切實管用的研究成果。
與病毒賽跑,中國科技戰“疫”爭分奪秒。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第一時間聚焦五大主攻方向,集中優勢力量開展科研攻關。
8天內判定病原體,16天內完成檢測試劑盒優化……科研人員設立專班,掛圖作戰。
5條技術路線并行推進疫苗研發。中國已有5款滅活疫苗、2款腺病毒載體疫苗、5款重組蛋白疫苗、1款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等13款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
多路徑研發迅速遴選治療藥物。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方藥;多種藥物或療法納入診療方案;附條件批準我國自主研發的口服小分子藥物阿茲夫定片增加治療新冠適應癥注冊申請;經過應急審評審批,附條件批準新冠病毒治療藥物奈瑪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組合包裝、莫諾拉韋膠囊進口注冊……
啟動新冠疫苗序貫加強免疫接種,采用核酸和抗原檢測相結合,擴大負壓救護車、呼吸機、醫用防護服等救治設備及物資生產……加快研判疫情形勢,強化協同推進,強大科技支撐助力中國抗疫。
“三年來,我們在不斷增強醫療救治能力的同時,努力提高平戰結合的防疫能力。”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介紹,截至2022年底,全國重癥醫學床位總數21.6萬張,可轉換ICU床位13.5萬張;全國共有血液透析單元17.5萬個,無創呼吸機9.8萬臺。
實事求是,因時因勢優化完善防控措施——
密切跟蹤病毒變異特點,時時關注疫情演變態勢。三年來,中國始終堅持把握好世紀疫情應對的變與不變。
2022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作出戰略指引:“要提高科學精準防控水平,不斷優化疫情防控舉措”。
2022年10月,中國疾控中心,國家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庫。
一個個急診、重癥和死亡病例標本,從哨點醫院抽樣采集,經過基因組測序,大量數據匯集到一起。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的感染人數呈幾何級數增加,最高可“1傳21”。
2022年11月10日,深秋的北京。一場非同尋常的會議,在中南海召開。
聽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匯報,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習近平總德系車材料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在這次會議上,黨中央作出重大決定。首次提出的二十條優化措施,向海內外釋放中國因時因汽車材料報價勢、主動優化防控政策的鮮明信號。
2022年11月,“二十條”公布,在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學性、精準性。
14億多人口的中國,不同人會有不同訴求,廣泛凝聚共識、科學決策,成為防控策略調整的關鍵。
2022年12月,“新十條”出臺,結合各地疫情應對中積累的經驗和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針對性優化措施。
圍繞醫療救治、重點物資生產保供、交通運輸保障、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和養老機構管理保障等疫情防控重點,多部門加大工作部署,推動落實落細,為防控措施優化完善做準備。
2Audi零件022年12月26日,中國宣布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這是黨中央在統攬全局、綜合研判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
“三年卓有成效的疫情防控工作,為我國疫苗、藥物的研發應用以及醫療等資源準備贏得了寶貴時間。根據疫情形勢,主動調整防控策略是科學、及時、必要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有關負責人表示。
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統籌,是危機治理的制勝之道。
2023年1月17日,中國發布2022年經濟數據——
面對疫情等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中國經濟迎難而上,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120萬億元,同比增長3%,經濟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2022年12月9日拍攝的國產大飛機C919交付全球首家用戶東航的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車水馬龍、機器隆隆、煙火氣升騰……穿越疫情的陰霾,流動的中國展現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防疫關乎生命,發展關乎生計。如何統籌處理好二者關系,考驗智慧與治理水平。
兌現莊嚴承諾——全力以赴應對疫情大考,統籌兼顧彰顯發展定力。
2020年疫情暴發之初,擺在中國面前的是一個艱難抉擇:既要以舉國之力應對罕見疫情沖擊,確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又要全力保障發展,確保“十三五”順利收官,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2020年春天,兩場規模空前的重要會議,讓世界看到中國在統籌兼顧中展現出的大國治理智慧。
2020年2月23日,抗擊疫情戰斗如火如荼時,一場覆蓋全國17萬縣團級以上干部的電視電話會議召開。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
不到兩周后的2020年3月6日,黨的十八大以來最大規模的脫貧攻堅會議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召開。
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沖鋒號令:“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三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確保了億萬人民的生命安全,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2022年7月12日,市民在黑龍江省哈爾濱新區江北一體發展區(自貿試驗區哈爾濱片區)政務服務大廳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勇開頂風船——堅持高效統籌、穩中求進,最大限度穩住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盤。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BMW零件發展,以科學之策應對非常之難。
走進山東樂陵市啟潤輪胎(德州)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片忙碌景象。幾個月前,這家企業一度面臨資金鏈緊張困擾。
“我們第一時間享受到了909萬元增值稅留抵退稅。”企業負責人表示,“沒有政策的及時雨,這個坎可能就過不去了。”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
2022年12月13日,貨輪停靠在浙江寧波舟山港梅東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千方百計穩住基本盤。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政策,加大金融系統支持力度。堅持全國一盤棋,打通貨運物流梗阻,建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白名單”制度,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
著力穩就業穩物價保民生。重點保障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活醫療物資供應。繃緊糧食和能源安全弦,實現糧食生產“十九連豐”,綜合施策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價格平穩;
……
2022年,具有強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異株迅速蔓延。3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12月6日,中共汽車冷氣芯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強調“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三年來,中國經濟保持4.5%左右的年均增長,明顯高于汽車材料世界平均水平。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科學決策,以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的非凡實踐,解答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世界難題。
這是2022年7月30日拍攝的第二屆中國水箱水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場館外景。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善謀大棋局——把握主動、著眼長遠,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2020年春天,疫情防控關鍵時刻,從武漢回來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又前往浙江,來到寧波舟山港,一路調研一路思考。
“我感覺到,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展的新思路。”
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把握大勢、著眼未來。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系列重大部署相繼推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加速落地。
“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道出了一個大國對危與機的思考與實踐。
傳統產業受疫情沖擊之時,智能制造、醫療健康、網絡購物等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彰顯創新魅力和發展潛力。
發佈留言